优点:
超宽测温范围:最高可达1800℃(如B型),适合冶金、锅炉等极端高温场景。
结构简单耐用:金属材质抗冲击,无需外部供电,成本低。
响应速度快:裸露探针设计可快速捕捉温度变化。
缺点:
适用场景:工业炉温监测、发动机排气测温等高温场景。

2. 热电阻(RTD):精准测量的“实验室级选手”
优点:
精度与稳定性双优:铂电阻误差可控制在±0.1℃以内,长期稳定性优于其他类型。
线性度好:温度-电阻关系接近线性,数据处理简单。
中低温适用:覆盖-200~800℃,适合实验室、医疗设备。
缺点:
成本高昂:铂材料价格贵,且需精密电流源和高分辨率ADC。
响应速度慢:体积较大,热惯性导致滞后明显。
易受导线电阻干扰:需四线制测量消除误差。
适用场景:精密仪器校准、恒温控制系统、食品加工监测。
优点:
灵敏度极高:阻值变化幅度大(如25℃时每℃变化200Ω),适合微小温差检测。
成本低廉:半导体材料易获取,适合消费电子。
体积小巧:可封装成微型探头,嵌入狭窄空间。
缺点:
非线性严重:需软件查表或外接电阻补偿,增加设计复杂度。
温度范围窄:一般仅支持-50~150℃,高温易损坏。
自热误差:电流过大会导致自身发热,影响精度。
适用场景:家电温度控制、汽车水温监测、可穿戴设备。
优点:
高度集成化:内置信号调理、ADC和数字接口(如I²C),简化电路设计。
线性完美:输出与温度成严格比例关系,无需额外校准。
低功耗小体积:适合电池供电设备(如手机、物联网终端)。
缺点:
量程有限:通常仅支持-55~150℃,高温场景不适用。
易受环境干扰:若安装位置靠近发热元件,测温结果可能失真。
适用场景:PCB温度监测、电子设备散热管理、环境温控系统。
优点:
非接触测量:安全检测高温、移动或危险物体(如熔融金属、旋转机械)。
响应极快:毫秒级响应,适合动态温度捕捉。
宽量程覆盖:部分型号可测-50~3000℃,适用场景多样。
缺点:
依赖发射率:不同材料反射率差异大,需手动校准。
环境干扰敏感:灰尘、水蒸气会散射红外线,降低精度。
成本较高:高端成像仪价格可达数万元。
适用场景:电力设备巡检、疫情体温筛查、食品加工线监控。
基本原理
光纤测温技术主要依赖于光纤中发生的散射现象,主要包括拉曼散射和布里渊散射。这两种散射机制使得光纤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温度测量。
拉曼散射:当激光脉冲通过光纤时,与光纤分子发生相互作用,产生拉曼散射。拉曼散射中包含两种光:斯托克斯光和反斯托克斯光。反斯托克斯光的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,而斯托克斯光的强度基本不受温度影响。通过比较这两种光的强度比,可以计算出光纤所处位置的温度,从而实现分布式温度测量。
布里渊散射:布里渊散射是另一种用于光纤测温的原理。当激光在光纤中传播时,温度和应变的变化会导致散射光的频率发生偏移。通过检测布里渊散射光的频率变化,可以获取温度信息。这种方法在长距离和大范围的温度监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。
应用优势
光纤测温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电类传感器,具有以下优势:
抗电磁干扰:光纤本身不导电,因此在强电磁场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。
高灵敏度:能够检测微小的温度变化,适用于高精度的温度监测。
分布式测量:可以在一根光纤上同时测量多个点的温度,适合大范围的温度监测。
高温工业:首选热电偶,兼顾成本与耐高温性。
精密测量:铂电阻(RTD)是实验室和医疗领域的不二之选。
消费电子:热敏电阻和IC传感器凭借低成本、小体积胜出。
非接触需求:红外传感器在安全性和效率上无可替代。
特殊应用(抗电磁干扰,长距离测温,发动机高温测温,半导体设备高精度测温等):光纤传感测温有无可比拟的优势。